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 > 正文

沈从文简介的爱情故事(沈从文的爱情史)

作者:网络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3日 13:03:05分类:文章浏览:29


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沈从文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 回头就走了。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兆和的电报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  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很简单。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没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心爱的人靠得更紧,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专心于写作的沈从文在生活上一塌糊涂,一次洗衣服时,兆和发现了一张揉碎了的当票。原来沈从文把兆和的一只戒指当了,却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这个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不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这是我自己在年初写的关于沈老的东西:
记得大学时候,囫囵吞枣读了沈从文很多小说和散文。那时候,单纯的为湘西那片神秘的热土着迷。在《湘行散记》中,他展开了湘西完全不同于陕北地域特色的景致:令人向往的洞天福地桃源洞,如椽如柱的竹子,桃源的小筏子,香花香草的沅州,沅州上游的白燕溪,两岸高处去水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箱子岩和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对于那里的想象,是我大学最美丽的回忆之一。后来,在人生的路上,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之后,我无法说清楚那些文章是怎样在遗忘之后又若隐若现的、一点一点的浮现于脑海,但是我开始悟到,在那清新、优美的文字背后,蕴藏着他对那片生他养育他的沃土的多么昂扬的热情;而在那朴实、平淡的笔触背后,又隐伏着他对那片土地以及那里的人民多么深沉的悲痛!
站在我能站到的最高点,我踮起脚眺望南方——犹如当年的沈从文先生站在北京回望着故乡。他的笔,只要一写到湘西,写到他所熟悉的河流及水上岸边风物,写到他认识且关怀的、在社会底层挣扎而生命顽强的那一类人物命运,就仿佛生出一种魔力来,云淡风轻之间,平常人事便生出美的莹光。同时,他以他宽容的心灵以及慈悲的襟抱,关照着湘西人民对艰难的忍耐和给内心加诸的压抑,表达着他对湘西人民深切的同情和爱护。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语),同是反映普通民众的麻木与无知,沈从文先生却将这一切化为诗意的描述,这诗意之中所隐藏的对所有湘西人的热爱与不忍,甚至是怜惜和宠溺,叫人读来不由得不如芒在背——试想,那样的麻木与无知,若是发生在一个陌生人身上,我们照例是愤恨的,然而,若他们,是你的父母,是你的亲人,是你所熟悉并带有感情的人,我知道,你定然和我一样,不,定然和他一样,会带着那许许多多的不忍与同情!而,带着那许许多多的不忍与同情的你,我,还有沈老,是善良的。
看沈从文先生的照片:嘴角静静的微笑,眼镜后面闪着平和的目光——你可以理解他文字中浸润着的感伤悲凉的情调,舒缓自然的笔致,还有那灌注了太多美丽渴望的文字……不禁想起他《生命》起始一句那含着淡淡伤感的话:“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生命原本无所谓高贵、低贱。而那些骄傲无知的人以生活贫富标准的好坏武断的评判了生命本身。沈从文先生冷静的看着这样既成的事实,但他只是用那悲悯的情怀,环抱着那一方热土,守护着那里的静谧。
而我想说的是,80年代的我们,从小接受着教育,知识教会我们自知、自省。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不能压抑,不能浪费,甚至不能犹豫彷徨。我们要勇于面对自我,敢于实现自我,要知道,真实的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恩,都写的不错也。



  不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                                

标签:爱情故事从文简介


文章排行
最近发表